登录 注册
您现在位置:
首页

 / 

自媒体

 / 

详情
学术期刊预警丨从“掠夺性期刊”讲起的故事
来源:公众号:科研与诚信 丨  时间:2022-12-14

分享:

“科学的目的不单是生产论文。科学生产的论文,还必须告诉我们关于世界的真相和意义。”

——哈佛大学教授Naomi Oreskes

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在我国开展由来已久,但是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则是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之后[1],其中关于要建立学术期刊预警机制的意见一经公布就在科学家群体中引发了激烈讨论。

同年10月,Nature刊文《China awaits controversial blacklist of ‘poor quality’ journals》报道了我国关于建立全国性期刊黑名单的提议,并对这个可能包括被认为质量差或寻求超额利润(掠夺性)的期刊黑名单制度保持巨大关注。

而对于学术科研个体更关注的问题:预警期刊上发文到底有何影响?今年教育部也对此做了官方回应。2022年8月31日,教育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第6464号提案答复中回应,“为加强学术期刊规范管理,科技部建立科技期刊预警机制,对发表在黑名单期刊上的论文,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

因与学术科研个体和学术期刊行业都息息相关,学术期刊预警机制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而国内以中科院《国际预警期刊名单》为代表等各机构发布的学术期刊预警名单也备受关注。

 

从“掠夺性期刊”讲起的故事
第一章 学术期刊预警

有关“预警期刊”“黑名单期刊”等话题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发布的Beall's List[1],这是一个记录掠夺性开放获取出版商和出版物的清单,因而本文从掠夺性期刊的故事讲起:

01如何理解掠夺性期刊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期刊订阅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一些传统出版商因资金匮乏难以支持高质量的学术传播与交流。为解决这一难题,“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模式(OA)在20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自此,以作者付费为主要特征的开放获取运动开始流行。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学术传播和期刊出版,OA期刊更加蓬勃发展,“假借”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却纯粹以商业盈利为目的而发行的劣质期刊也更多出现,“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便逐渐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中。

“掠夺性期刊”的概念为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图书管理员Jeffrey Beall所创,他将掠夺性期刊定义为:“依托学术性的开放获取,利用作者出版模式,罔顾学术质量,以欺诈的手段欺骗作者,以此收取高昂的文章处理费用的期刊”[2]。掠夺性期刊会严重败坏学术风气和社会道德,可以视为学术诈骗。

由于掠夺性期刊难以识别、难以定义,长期处于学术出版的灰色地带,很多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能被收录进权威数据库更使得它们可以蒙混过关。同时,在许多国家的科研评价体系中仍然以论文发表数量和被权威数据库收录作为晋升要求,因而科研从业者有大量通过付费快速发表论文的不良需求。两方面都助长了掠夺性期刊的发展势头,但仍然有大量的论文作者是因为被欺骗蒙蔽而调入掠夺性期刊的“陷阱”。

02如何擦亮眼睛以避免掉入掠夺性期刊“陷阱”?

对于论文作者来说,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论文不仅会因高额版面费带来经济损失,而且对职业生涯产生有过学术诈骗行为的负面影响,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作者基本无法辩解自己是被动受骗还是故意投稿参与学术诈骗,所以作为学术科研个体在端正意识的同时,更要了解掠夺性期刊的特点,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如果能对其特征进行识别,确定哪些是掠夺性期刊,哪些是正规开放获取期刊,就可以有效防范这一骗局[3]。多篇研究掠夺性期刊的论文中均提到缺乏同行评议、承诺“快速发表”、宣称是正规顶尖的国际学术期刊,实则以向作者收取版面费以牟取高额利润等特征。编辑参考了袁小群[2]、孔晔晗[4]对于掠夺性期刊预警特征的分析,将其具体特征概括为两大方面共十九条提供大家参考:

一、 欺骗性行为

不合法的学术出版

虚构期刊网

虚构编委会成员

虚构期刊影响因子

虚构刊名、CN号

商业欺诈

向许多作者发出公开征稿邮件(垃圾邮件)

承诺超出同行评审流程的快速出版(72小时或几周)

宣传虚假会议

无版权政策声明

期刊标题常带有“国际”等字眼

期刊官网充斥非学术性广告

不公开编委会信息及同行评议服务

论文异常特征

期刊的论文接受率过高,拒稿率低

发文量增长过快

多数人对该期刊并不了解

学术不端行为

批量论文学术造假(论文工厂、篡改或捏造数据、抄袭剽窃)

引用失真(过度引用、无关引用、利益集团互引)

发表与其期刊主旨不相关的论文

二、 掠夺性特征

论文处理费用过高

在作者未签属出版协议前要求作者支付投稿费用

拒绝作者撤稿要求并要求支付撤稿费用

03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掠夺性期刊名单?

为了帮助科研人员规避掠夺性期刊造成的风险,Beall早在2010年就公布了一份“掠夺性OA期刊(Potential, possible, or probable predatory scholarly open-access journals)”列表,简称为“Beall’s List”,这就是著名的Beall黑名单。后来由于受到了多家出版商的质疑和抵制,这一兼具影响力与争议性的期刊黑名单网站已在2017年被Beall本人关闭,目前还能在互联网中找到由志愿者基于当年版本进行维护的网传版本。

而在Beall’s List关闭后,同年Cabell公司又基于“Beall’s List”这一名单进一步评估分析衍生出了Cabell黑名单[5]。此外,针对于掠夺性期刊中不合法的学术出版,我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办也公布了部分非法期刊目录,以帮助研究人员规避这类风险期刊。

那么,掠夺性期刊名单与现在大家常说的学术预警期刊名单有什么关系?学术期刊预警名单是否就是掠夺性期刊名单的延续发展?下一章,编辑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学术预警期刊制度中对列入名单的期刊的阐释。

文章参考内容:

[1]曾元祥,汪坤.我国学术期刊预警制度建设研究——基于科研人员与科研组织的视角[J].科技与出版,2022(10):141-150.DOI:10.16510/j.cnki.kjycb.20221012.022.

[2]袁小群,黄国英.开放与掠夺:掠夺性期刊的比较特征、产生缘由与应对策略[J].出版广角,2022(16):80-87.

[3]袁子晗,张红伟. 国内外掠夺性期刊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1):1135-1141. DOI:10.11946/cjstp.201907260536.

[4]孔晔晗,彭琳,袁军鹏,于艺浩.科技期刊预警监测系统构建[J].编辑学报,2022,34(04):369-377.

[5]Cabell’s International-About Journalytics[EB/OL].[2022-12-9].https://www2.cabells.com/about-journalytics.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科研诚信网”或“来源:万方数据”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科研诚信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科研诚信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Copyright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关注科研诚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