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学术论文集体下撤、违反科技伦理等事件频发,严重损坏了我国学术科研的国际声誉,更让我国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遭受重创。近日,湖北某高校11名学生联名举报系主任一事持续发酵,125页的举报信再次引发公众对科研诚信与学术不端问题的关注。举报学生表示就算赌上所有未来,也不愿向学术造假低头。该事件网上舆论不断,但公众却默契地将这11个学生称为勇士,毕竟实名举报导师堪称“自毁前程”。
类似事件也发生在2020年,一位自称为天津某大学退学硕士研究生的吕某实名举报学院张某某教授和其女学术造假,其123页的举报信被网友戏称为“教科书式的举报材料”,而后该教授的学术不端行为被证实属实。值得琢磨的是,这位学生在举报信前言中说,“如今三年又过去了,我所有认识的和张某某有关的同学都毕业了,我也没有任何可担心的了,所以我决定举报他。”
这些话语或者细节都说明,大家普遍认为科研活动中没有话语权的相关人对不当行为是无从反抗的,只能等不会再被“威胁拿捏”之时才能鼓起勇气。而早在2011年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龚克就指出,“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在网上举报,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利益相关方的调查。”[1] 针对这个问题,央视网近期的专题评论中一句话非常好地给出了解决办法:“良好的组织风气、可预见性的制度环境,就是对举报者的最好的保护。”[2]
在我们都关心着举报人的未来以及被举报人的处理决定时,光明网时评文章则是对11名学生的举报事件做了更深层的思考:“有问题的论文出现在2016年~2023年,也就是说学术不端行为其实已经存在有些年份了。但这个问题却长期无人发现,以至于最后演变成了严重的问题......学生在检举中付出的成本越高、需要的决心越大,或许也越能说明日常监督是欠缺的。”[3]
回顾近年来我国对科研诚信的制度建设,如2018年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早已明确提到,“科研诚信建设第一责任主体,要对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作出具体安排,将科研诚信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而从教育领域来说,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发布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其中明确“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知识产权查询制度,健全学术规范监督机制。”
尽管制度层面的要求与指导十分详尽和明晰,在我国进入科研诚信综合治理阶段的当下,制度落实的态度、程度与手段才是关键因素,毕竟“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4] 科技部于2023年4月要求科技单位逐级开展了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2024年1月教育部则要求全国各高校开始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和重点核查工作,这些都彰显着国家对于科研诚信实践工作的重视与整治学术不端问题的势在必行。
对此,围绕科研活动全流程开展诚信建设工作,机构可以开展分步骤、多层次的工作部署。首先,坚持以教育作为科研诚信工作的基础与重中之重,加强常态化且覆盖重要科研活动节点的教育培训,推进领域专家授课;其次,全面推广本机构教职工及学生的论文发表前多要素检测,在传统文本相似性检测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科研诚信问题聚焦的图像及AIGC等新领域,拓展针对以学术论文为主的科研成果内容检测核查;最后,持续加强机构监管能力,可结合科技大数据的多维应用,建设定期巡查或预警机制,配合以高效全面的数据验证来全面掌握本机构的可知诚信风险情况。
万方数据历经二十余年发展,长期致力于科技信息服务,在多项国家科研诚信相关建设工作中持续积累数据、技术以及实践经验。万方数据围绕科研诚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维度切入,近年来不断探索学术科研单位的科研诚信解决方案,着力建设了万方数据科研诚信服务平台。平台聚合科研诚信各类知识资源,以诚信学堂服务重点支撑机构第一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研诚信教育培训工作,引进国内顶尖大学领域专家授课。以万方文察与万方检测重点支撑机构第二步推动论文发表前多要素检测,多角度发现学术成果中的潜在风险。以监测预警与核查服务支撑机构第三步建设巡查与预警机制,通过对预警期刊发文、撤稿、同行质疑、专项检测结果等数据的动态发现,真正实现机构发现一例解决一例的常态化监管机制。科研诚信服务平台将持续为科研活动全流程提供一站式全链条诚信服务,助力学术科研单位构建科研诚信常态化管理体系。
https://cx.wanfangdata.com.cn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