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责任、守护——全球科研诚信十问报告》
其中,报告在“探索”和“实践”两部分收录了来自中国科研人员(科研、科研管理岗位)共计 1005 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得以窥见当前国内科研诚信建设现状的一角。
一、学术不端现状探索:
问卷结果显示:
12.2% 的受访人员认为所在领域存在非常严重的科研失信
仅 16.4% 的受访人员认为所处领域少有科研失信
注:问卷设置科研失信程度 1-5 等级(1为几乎没有,5为非常严重)
问卷结果显示:
相较而言,医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被认为是学术不端“重灾区”
学术不端论文带来的负面效应值得关注,科研人员对科研诚信问题的主观感受远远超过学术不端论文的低占比:12.2% 的受访人员认为所在领域存在非常严重的科研失信
注:问卷设置科研失信程度 1-5 等级(1为几乎没有,5为非常严重)
结合以上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报告指出了学术不端“小比例”与“大冲击”的特性:根据对2003-2022 年各领域学术不端论文量和占比情况统计结果,学术不端论文占总论文量的份额在 0.04%~0.16%。虽然比例很低,但仍有12.2%的受调研人员认为所处领域存在非常严重的科研失信,可见学术不端对科研生态产生了剧烈冲击。
二、学术不端挑战与治理:
问卷结果显示:
问卷结果显示:
42.5% 的受访科研人员不会主动核实参考文献中是否含有撤稿论文
问卷结果显示:
44.1% 的受访人员希望积极推进第三方平台的监测、预警功能
50.2% 的受访人员对出版商在学术不端治理中给予厚望
仅 35.4% 强调科学共同体加强自我规范和净化的作用,甚至16.3% 的人员认为不起作用
21.9% 的受访人员认为科研诚信教育未发挥作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撤稿是一种纠正文献的机制”。发生撤稿行为的原因除文章存在学术不端情况外,还可能由诚实的错误、幼稚的错误或研究不当行为导致。而另一方面,研究者对参考文献状态缺乏重视的态度和现状可能进一步加剧有问题的论文成果的传播。
在学术不端的治理上,广义的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发生在科学研究和成果传播的任一环节。因此无法仅靠单一方来独挑大梁,而是需要各方协同努力,政府监管部门、科研基金、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出版社、编辑、审稿人、学协会等各方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和维护学术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