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武汉大学图书馆
在科研诚信相关建设工作中,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机构因其具有的信息资源与知识服务实践优势,是科研诚信建设的参与者与积极推动者,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方面可以开展更多工作。
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林嘉老师和她所就职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始终积极参与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相关活动,完善科研诚信相关服务组织建设。该馆利用文献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激励机制,推动科研诚信政策宣传、教育、实践等一系列措施,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优秀的参考案例与工作思路。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近年来国家层面作出重要部署,教育部、科研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推动践行科研诚信,提升科技诚信和伦理的意识已成为共识。武汉大学图书馆十分重视参与学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利用文献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激励机制,推动科研诚信政策的宣传教育,助力师生掌握辨别学术不端的方法和技能,遵守新时代科研准则,做负责任的科研人。
近日,武汉大学科协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武汉大学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确保全体研究生能够接受到系统的科研规范教育,而承担这一课程教学的正是来自图书馆学术交流与服务中心学科服务部的团队。他们在全国首开先河,利用慕课(MOOC)教学技术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为学子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该课程曾获全国教学案例一等奖、湖北高校省级一流课程、武汉大学优秀教学业绩奖。今年教学团队还引入“AI助教”和“AI工具箱”功能,训练AI机器人线上回复课程学习答疑和教参推荐,运用AI辅助建立课程阅读资料库、试题库和Q&A库。这一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理解国家学风建设政策,提高科研诚信实践经验,掌握典型方法和技术工具;同时也为学校提升科研诚信建设水平、促进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学科服务部还在新版图书馆主页上推出“学术规范”专栏,为师生全面了解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提供一站式平台。专栏内容丰富,包括政策法规、写作标准、查处通报、投稿预警等内容,旨在为师生调研、实验、论文写作和投稿等科研环节提供学术规范参考,帮助他们自觉杜绝学术不端,守牢学术诚信的“红线”。
在数字素养教学培训方案中,科研诚信教育同样受到重视。由刘霞研究馆员主讲的本科生通识课《数据素养与数据利用》中融入了科学数据管理、数据伦理等内容,该课程同样被评为湖北高校省级一流课程。图书馆最新讲座培训计划中设置了“数字伦理”环节,不仅涵盖数字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等内容,还特别强调了在数字环境下维护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这也是在数智教育时代图书馆开展科研诚信教育的创新实践。
与此同时,学科服务部也十分重视馆员自身的科研诚信教育,鼓励馆员参与高校和学术团体组织的培训、宣讲活动。例如,馆员郭颖博士参加了2024年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委员会举办的“科研诚信高级人才培训班”。林嘉研究馆员曾多次受邀主讲线上线下培训讲座,80多所高校选修了开放慕课课程,2023年,她被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聘为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今年代表武汉大学参加年度工作会,在会上分享了武大近年在科研诚信方面的工作成绩,并就诚信教育、诚信审查、宣传工作及技术支持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多措并举致力于提升学校科研诚信水平,积极落实学校文件要求,引导广大师生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学风和科研生态。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力争为推动学术诚信和科学道德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