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您现在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论文“英翻中”:抽象的抄袭行为和具象的学术不端
来源:微信公众号:科研与诚信 丨  时间:2025-04-11

分享:

4月10日晚,开放时代杂志发布撤稿声明称,近日,开放时代杂志发现某社交平台上出现《双一流高校学者C刊论文全文抄袭SSCI论文》等内容,反映开放时代杂志2024年第1期刊登的论文《论习惯国际法的重构——基于南北国家利益平衡的视角》(作者:钟某某、吴某),涉嫌全文抄袭2018年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美国国际法杂志》)的英文论文“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 Third World Perspective”。

“开放时代杂志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该文进行查核,认定该文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决定对该文予以撤稿。”

随后,华南师范大学于11日凌晨就该事件发布情况通报:

“对此,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学术道德与学术仲裁专门委员会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启动调查。经调查,该论文存在抄袭和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将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无独有偶,今年3月14日,西安交通大学发布通报,就该校副教授涉嫌学术不端一事做出处理决定。其中涉事论文同样出现“翻译式抄袭”的现象。举报网友称该篇论文“除了第一句话,这篇文章全是翻译的英文论文”。

“翻译式抄袭”何以突破学术不端防火墙?在中国青年网对相关事件的报道中,某国际学术出版商工作人员表示,当前“翻译式”学术作品缺乏系统保护机制,“英翻中”几乎是“民不举官不究”。根据国际通行的版权规则,除了开放获取(OA)期刊外,其余的外文论文版权均归属出版商。若有学者未经授权“翻译”或抄袭,在收到举报后,出版商通常采取“撤稿+标记学者”的措施,涉事文章会被撤回,学者被系统标记为“抄袭或版权争议”,未来投稿需接受额外审查。

 

但这种惩戒存在一定漏洞:几大出版商的数据库互不联通,某一家标记了有问题的学者,其他出版商可能并不知情。2022年,曾有一篇拼凑了3篇外文论文的中文稿件,在某知名社科类学术期刊通过审核并发表,“最终通过他人举报才被发现”。

 

另一方面,“翻译式抄袭”背后潜藏的学术领域“黑灰产业链”同样值得关注。今年1月10日,一篇因为“抽象”导致撤稿的论文掀开了“AI 一键生成+水文水刊”的新型学术不端现象一角:在论文摘要“Abstract”部分赫然出现了“Pumping elephant”的物理抽打大象行为。

(目前一些翻译插件已经修正了相关翻译错误,这么抽象的事可能很难再见了,遗憾)

这种望文生义的机翻着实让人体验了一把“折磨句子”的贴切,也再次印证了部分审稿人、编辑、作者与“职业枪手”合谋,形成“论文工厂”造假的问题。

为治理相关学术不端案件,2024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不端治理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实施细则》、《科研单位科研诚信管理制度示范文本》等有关政策分别强调了高校和科研单位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调查处理,以及科研诚信建设的主体责任。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提出,针对当前我国科研诚信立法分散、调整范围各异的情况,建议制定一部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规范,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将学术不端行为与其他造假行为一样入罪”。此外,陈槐呼吁,健全评估体系,持续推进和完善科研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坚持分类评价,破除“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从根本上防范科研工作者因职称晋升、业绩提升等产生学术不端行为。

 

文中部分内容来源:开放时代杂志微信公众号、晚安华师、中国青年报、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科研诚信网”或“来源:万方数据”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科研诚信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科研诚信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Copyright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关注科研诚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