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您现在位置:
首页

 / 

自媒体

 / 

详情
大家谈丨研究生学术不端成因简析
来源: 丨  时间:2023-01-04

分享: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研作风和学风是决定科技事业成败的关键。《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作出部署,其中均对作为学术科研责任主体的高校做出关于开展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体现了高等院校在科研诚信建设与学术不端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基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资助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科研诚信学习系统及培训系统等相关平台、数字资源及技术支持等,开展了科研诚信相关的教育宣传和实训活动,着力提升师生的科研诚信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
本专题文章由国内高等院校在校硕博士研究生撰写,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在相关教育宣传和实训活动中对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及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研究生学术不端成因简析

南京大学 戎迎盈

研究生群体是科学研究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光荣使命。然而,近年来研究生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不仅对研究生本人产生不良影响,还破坏了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笔者从个人、组织、环境三个角度出发,简要探讨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成因。

第一,个人因素。

数据显示,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报名人数达474万。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数量迅速增加,而部分学生的科研素质有待提高。一些研究生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到科研工作中,导致他们的基础知识储备不充分,论文撰写能力得不到锻炼,最终做出直接挪用他人研究成果或编纂数据等学术造假行为以满足学业要求。

另一方面,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至三年,在此期间,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从学业角度而言,评奖评优和学位证书的获取都需要学生达到学校规定的论文发表要求;从就业角度来看,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除科研产出外,还要具有一段或多段实习经历。在压力面前无法调节好心态的部分研究生选择于在学术过程中铤而走险,通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在短期内完成更多的论文产出。

第二,组织因素。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更加重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术道德的教育。研究生对科研诚信关注度低,对学术规范缺乏深入的了解,很容易出现无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针对“论文查重(相似度)检测重复率达多少,可认为是抄袭、剽窃行为”这一问题,39.29%的研究生认为最低判定标准是30%~40%,11.69%的研究生认为最低标准是40%~50%,还有9.98%的研究生认为标准在50%以上。这一结果表明研究生对抄袭等行为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

当前,各大高校陆续开展了相关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工作,用于规范和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南京大学开设《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复旦大学开设《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等专题教育,不再一一列举。高校充分、全面地建设学术规范教育,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知识,是改善研究生对科研诚信缺乏认知的有效手段。

此外,学术监管制度的缺失或监管不到位也是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诱因。日常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种种条件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很难被检测,研究生尝到轻松获利的滋味,出于惯性通过不良手段获取更多利益。

第三,环境因素。

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研究生的行为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学术环境有助于研究生形成积极的学术价值观。相反,市场经济冲击带来的利益至上思想导致的: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急于获得当前利益,追捧物质享受等风气,会造成价值观的扭曲。反映到研究生群体上,则表现为学术研究中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忽视论文质量,将研究成果与金钱交易挂钩等不良观念。

此外,快速发展的社交媒体将所有思想、观念、行为一股脑输送到研究生眼前,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容易使研究生陷入迷茫混乱的境地。其中一部分研究生可能抵御不住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丢失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同样会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研究生是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储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加快解决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建设健康有序的学术风气,将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发展。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科研诚信网”或“来源:万方数据”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科研诚信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科研诚信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Copyright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关注科研诚信网